在中国政府倡导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的背景下,《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一书今天正式发布。本报告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先生组织下,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近40位专家学者和若干研究生合作完成的。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西南财经大学赵德武校长为本报告题了前言,近30位资深专家或领导提出了评审意见。
《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包括序、专家评议摘要、总论、四大篇(14章、32专栏、10专题)和3个附录。
专家评审非常认真,提出了3万多字的意见与建议,我们特编辑了“专家评议摘要”,置于报告之前,供读者了解其精要。陈锡文、辜胜阻、卢中原三位先生作为评审专家,深刻阐释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历史责任,故被课题组推荐为报告之序。
“总论”是本报告的大纲,概括了全书的主题思想,阐释了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编制思路、结构、指标、测算方法,公布了绿色发展指标的地区排序等(测算结果请见文后的表)。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突出了绿色与发展的结合,突出了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水平与进度的比较,突出了政府绿色管理的引导作用。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有三个一级指标即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三大指标分别形成了正文的三大篇。这三大篇每篇中包括着专家章与测算章。专家章是由各领域的专业学者领衔完成的。他们多是从全国的视角,运用尽可能新的数据,以学术思维进行分析与比较的。第五、十和十四章是测算章,是对二、三级指标及测算结果更具体的说明和解释。这3章分别阐述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及政府政策支持度的测算结果及启示,并用指标及排名的形式将各省(区、市)2008绿色发展的具体情况呈现给大家。
第四篇共10个专题。10位专家从消费、历史、科技、操作、法规、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本报告还有32个专栏,基本上是按一省(区、市)一个案例编写成的。除了总论、各篇的概括章以及测算章,其他各章均有三到四个专栏。这些专栏是专家们经过分析比较,从全国各省(区、市)挑选出的绿色发展先进典型。做法各有特色,交流相得益彰。
本报告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2008年中国各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情况,充分交流国内外有价值的信息,全力配合政府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2008年中国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及排名表
指标 |
绿色发展指数 |
一级指标 | ||||||
经济增长绿化度 |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
政府政策支持度 | ||||||
权重 |
100% |
30% |
45% |
25% | ||||
地区 |
指数值 |
排名 |
指数值 |
排名 |
指数值 |
排名 |
指数值 |
排名 |
北 京 |
0.7917 |
1 |
0.5637 |
1 |
-0.0030 |
12 |
0.2310 |
1 |
青 海 |
0.4505 |
2 |
-0.2523 |
30 |
0.6641 |
1 |
0.0387 |
8 |
浙 江 |
0.2833 |
3 |
0.2027 |
5 |
-0.0780 |
18 |
0.1585 |
2 |
上 海 |
0.2799 |
4 |
0.4172 |
2 |
-0.2039 |
29 |
0.0667 |
7 |
海 南 |
0.2057 |
5 |
0.0811 |
9 |
0.1836 |
4 |
-0.0590 |
23 |
天 津 |
0.1602 |
6 |
0.3246 |
3 |
-0.1527 |
26 |
-0.0118 |
16 |
福 建 |
0.1582 |
7 |
0.1674 |
7 |
-0.0146 |
13 |
0.0054 |
13 |
江 苏 |
0.1311 |
8 |
0.1965 |
6 |
-0.1603 |
27 |
0.0949 |
3 |
广 东 |
0.1048 |
9 |
0.2234 |
4 |
-0.1068 |
22 |
-0.0118 |
17 |
山 东 |
0.0915 |
10 |
0.1006 |
8 |
-0.0934 |
21 |
0.0843 |
5 |
内蒙古 |
0.0895 |
11 |
-0.0489 |
13 |
0.1343 |
7 |
0.0041 |
14 |
云 南 |
0.0592 |
12 |
-0.1807 |
26 |
0.2437 |
2 |
-0.0038 |
15 |
黑龙江 |
-0.0249 |
13 |
-0.0520 |
14 |
0.1161 |
9 |
-0.0890 |
29 |
新 疆 |
-0.0473 |
14 |
-0.1583 |
25 |
0.1509 |
6 |
-0.0399 |
19 |
陕 西 |
-0.0480 |
15 |
-0.0710 |
16 |
-0.0011 |
11 |
0.0241 |
9 |
贵 州 |
-0.0491 |
16 |
-0.2201 |
29 |
0.1926 |
3 |
-0.0216 |
18 |
四 川 |
-0.0625 |
17 |
-0.1048 |
22 |
0.1283 |
8 |
-0.0860 |
28 |
安 徽 |
-0.0711 |
18 |
-0.0644 |
15 |
-0.0293 |
16 |
0.0226 |
10 |
甘 肃 |
-0.0910 |
19 |
-0.1979 |
28 |
0.1532 |
5 |
-0.0463 |
21 |
江 西 |
-0.1319 |
20 |
-0.1102 |
23 |
0.0232 |
10 |
-0.0449 |
20 |
吉 林 |
-0.1677 |
21 |
0.0050 |
10 |
-0.0147 |
14 |
-0.1579 |
30 |
湖 北 |
-0.1739 |
22 |
-0.0370 |
12 |
-0.0880 |
19 |
-0.0488 |
22 |
辽 宁 |
-0.1817 |
23 |
0.0047 |
11 |
-0.1151 |
24 |
-0.0712 |
25 |
广 西 |
-0.1831 |
24 |
-0.0913 |
20 |
-0.0238 |
15 |
-0.0680 |
24 |
重 庆 |
-0.1896 |
25 |
-0.0902 |
19 |
-0.1935 |
28 |
0.0941 |
4 |
河 北 |
-0.1955 |
26 |
-0.0755 |
17 |
-0.1391 |
25 |
0.0191 |
11 |
湖 南 |
-0.2364 |
27 |
-0.0970 |
21 |
-0.0542 |
17 |
-0.0851 |
27 |
宁 夏 |
-0.2407 |
28 |
-0.1975 |
27 |
-0.1128 |
23 |
0.0696 |
6 |
河 南 |
-0.2475 |
29 |
-0.0826 |
18 |
-0.0898 |
20 |
-0.0750 |
26 |
山 西 |
-0.4636 |
30 |
-0.1551 |
24 |
-0.3157 |
30 |
0.0072 |
12 |
注:1.本表根据“绿色发展指数”体系,依据各指标2008年数据测算而得;2.本表各省(区、市)按照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数值从大到小排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8》、《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等测算。
从测算结果看,1、绿色与发展并不矛盾,实现绿色发展是可能的,必要的;2、反映经济增长中资源和环境使用效率的绿色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排在前10名的地区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海南和吉林;3、反映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空间或承载潜力的资源环境潜力度与资源的丰裕情况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青海、云南、贵州、海南、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黑龙江和江西;4、各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分值离差不大,说明各地政府均在支持绿色发展,只是支持力度上有所差别。排在前10名的东部地区有5个省市,北京(第1位)、浙江(第2位)、江苏(第3位)、山东(第5位)和上海(第7位);中部为安徽(第10位);西部四省,分别是重庆(第4位)、宁夏(第6位)、青海(第8位)和陕西(第9位)。
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
经济增长绿化度 |
绿色增长效率指标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3、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
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
第一产业指标 |
10、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
11、土地产出率 | |
第二产业指标 |
1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13、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 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7、高载能工业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8、火电供电煤耗 | |
第三产业指标 |
19、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2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
资源与生态保护指标 |
22、人均当地水资源量 23、人均森林面积 |
24、森林覆盖率 2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 |
环境与气候变化指标 |
26、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 27、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28、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 29、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 30、单位土地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31、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32、单位土地面积氮氧化物排放量 33、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 |
34、单位土地面积氨氮排放量 35、人均氨氮排放量 36、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37、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38、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 39、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 |
政府政策支持度 |
绿色投资指标 |
40、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4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2、农村人均改水、改厕的政府投资 |
43、单位耕地面积退耕还林投资完成额 44、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 |
4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46、城市用水普及率 47、城市污水处理率 |
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9、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 |
环境治理指标 |
50、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 51、人均造林面积 52、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 55、工业氨氮去除率 |
53、工业化学需氧量去除率 54、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 |
以上列出3个一级指标、 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一览表,供读者们解读绿色发展指数时参考。
报道人:张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