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网

首页>>专题专栏>>绿色发展指数>>系列报道

十二、青海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

http://www.ourpanda.com/   发布时间: 2010-12-14 16:39:09

 

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一书的发布会上,公布了绿色发展指数各省排序。据测算和分析,青海的绿色发展指数0.4505,在全国30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仅次于北京。总体而言,在本次排名中,东部各省区市排名相对较高,青海是前十名中唯一的西部省份,且高居第2,因此具体解析和挖掘其成因对于探究区域绿色发展的途径,为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市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青海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优势凸显,政府主导绿色规划成效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大相对优势,促成了其较高的绿色发展水平。

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资源支撑强度高。青海地域广阔,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分布广,而人口相对较少,因此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丰裕度高,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人均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三个指标分居全国第1、第2和第1位。这些优势为青海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资源支撑力,在目前全国以及各地区资源匮乏、发展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青海的相对资源优势就更加突出和重要。

2、地均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承载潜力大。青海土地面积为7174.8万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占全国土地总面积比重为7.55%,因此,尽管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少,但是单位土地面积污染物排放量低,从而相对而言,环境的承载力更大。青海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土地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单位土地面积氮氧化物排放量单位土地面积氨氮排放量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分居全国第1、第1、第1、第1、第9、第1、和第5位。较大的承载空间为青海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步伐缓解了部分环境压力,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3、政府主导绿色规划,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青海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其生态保持,环保投资力度大。青海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村人均改水、改厕的政府投资单位耕地面积退耕还林投资完成额分列全国第3、第4、第5和第2位。根据规划,2004年到2010年,国家级三江源泉生态保护工程投资总计将达75亿元。以五圈(三江源生态圈、青海湖生态圈、柴达木生态圈、祁连山南麓生态圈和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圈)为主的生态建设是青海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反映在指标上,青海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分居全国第1和第2位。

青海各个指标的测算值及排名具体分析如下:

青海

绿色发展指数

0.4505

排名

2

指标

权重

指数

排名

经济增长绿化度

30.00%

-0.2523

30

绿色增长效率指标

12.00%

-0.0931

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50%

-0.5303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3.38%

-1.4526

29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1.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1.0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1.00%

-0.6381

2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1.00%

-0.7342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1.00%

-1.0271

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

1.00%

-0.8197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1.00%

-0.3970

19

第一产业指标

3.00%

-0.0294

26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1.50%

-0.9832

26

 土地产出率

1.50%

-0.9755

25

第二产业指标

10.50%

-0.1071

30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1.50%

-0.3555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1.50%

-0.6245

2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

1.50%

-0.7508

2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50%

-1.7539

3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1.50%

-1.1348

26

 高载能工业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50%

-1.4595

29

 火电供电煤耗

1.50%

-1.0582

28

第三产业指标

4.50%

-0.0227

23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1.50%

-0.8530

28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1.50%

-0.5493

2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1.50%

-0.1126

14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45.00%

0.6641

1

资源与生态保护指标

9.00%

0.1846

1

 人均当地水资源量

2.25%

4.1004

1

 人均森林面积

2.25%

1.9520

2

 森林覆盖率

2.25%

-1.4801

29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

2.25%

3.6320

1

环境与气候变化指标

36.00%

0.4795

1

 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

3.00%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3.00%

 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

2.50%

4.4627

1

 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

2.50%

-0.4571

23

 单位土地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50%

4.1974

1

 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50%

-0.8310

23

 单位土地面积氮氧化物排放量

2.50%

4.6750

1

 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

2.50%

-0.6856

22

 单位土地面积氨氮排放量

2.50%

4.1821

1

 人均氨氮排放量

2.50%

-0.7337

23

 单位土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2.50%

0.3809

9

 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2.50%

0.3006

19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

2.50%

2.4725

1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2.50%

1.2159

5

政府政策支持度

25.00%

0.0387

8

绿色投资指标

10.00%

0.1080

1

 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2.00%

1.6544

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00%

1.1876

4

 农村人均改水、改厕的政府投资

2.00%

0.5063

5

 单位耕地面积退耕还林投资完成额

2.00%

2.8776

2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2.00%

-0.8274

24

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

7.50%

0.0087

13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1.50%

-0.6677

26

 城市用水普及率

1.50%

1.1149

1

 城市污水处理率

1.50%

-2.2053

3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50%

0.4088

13

 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1.50%

1.9286

2

环境治理指标

7.50%

-0.0780

30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

1.25%

-0.5785

29

 人均造林面积

1.25%

0.7167

5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

1.25%

-2.1254

30

 工业化学需氧量去除率

1.25%

-2.0011

27

 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

1.25%

-0.8074

30

 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

1.25%

-1.4431

28

(一)绿色发展指数总体排名

青海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2。其中,经济增长绿化度列第30位(最后1位);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列第1位;政府政策支持度列第8位。

三个一级指标排名差异显著,表示青海在三个维度上表现迥异,即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很高,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经济增长的绿化度很低。尽管青海在这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排名不协调性明显,但是由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在三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最高(45%),而青海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值相较其他省、区、市具有绝对优势,因此根据最终加权合成结果,青海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2

青海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表现出的高度的不平衡性,为青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进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自身环境承载潜力,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增长的绿化度将是未来青海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绿色发展指数各级指标排名

1、经济增长绿化度

青海经济增长绿化度列全国最末。其中,经济增长效率指标、第一产业指标、第二产业指标、第三产业指标,四个二级指标分列29263023位,全部在倒数10名之内。经济增长绿化度三级指标共计21个,参与计算指标19个。其中,青海排名居于全国前三分之二(即全国前20名)的指标有3个(分别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指标总数的15.8%;位居全国末10名的指标16个,占指标总数的84.2%;位居全国末5名的指标10个,占指标总数的52.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四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3.38%),青海列全国倒数第2位。

青海经济增长绿化度各项指标排名普遍靠后,表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均处于全国落后水平。青海属于西部经济不发达省区,工业化水平落后,因此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少,2008年青海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列全国倒数第3、第1、第2和第    1位,但是由于经济总量过低,2008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93亿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仅高于西藏,仅占全国GDP总量的0.27%,不足广东一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从而,青海省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很高。同样,由于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落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过分依赖高载能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则加剧了青海经济增长的非绿色倾向。

因此,青海要提高经济增长的绿化度,首先必须强调经济的整体发展,努力提高地区经济总量;其次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载能行业比重;再次必须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仍需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

2、资源环境承载潜力

青海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位居全国第1。其中,资源与生态保护指标、环境与气候变化指标两个二级指标均列第1。在资源与生态保护指标的三级指标中,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人均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分列全国第1、第2和第1位;森林覆盖率仅列倒数第2位。环境与气候变化指标的三级指标排名结果显示出人均污染物排放量排名靠后、单位土地面积污染物排放量排名靠前的特点,且两者差异较大。具体排名见下表。

 

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

氮氧化物

氨氮

工业固体废物

排放总量

3

1

2

1

12

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

1

1

1

1

9

人均排放量

23

23

22

23

19

注:由于排放总量、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三个指标均是逆向指标,因此排名越靠前表示排放量越低,反之反然。

一方面,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水资源为例,2008年青海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11900.5立方米,位居全国第1(西藏除外),是排名第2的云南的2.33倍。另一方面,青海的环境承载潜力则呈现出人均承载潜力低单位土地面积承载潜力高的特点。究其原因,如前所述,由于经济不发达,工业发展落后等原因,青海的污染物总排放量较少,但是由于地广人稀,2008年青海省年末人口为554.3万人,仅高于西藏,占全国年末总人口比重为0.42%;土地面积为7174.8万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占全国土地总面积比重为7.55%,因此人均污染物排放量高而单位土地面积污染物排放量低。

根据上述分析,青海必须做好如何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工作,同时,较高的环境承载潜力也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另外,加强地区间交流,完善资源的有偿利用机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3、政府政策支持度

青海政府政策支持度位居全国第8。其中,绿色投资指标、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环境治理指标三个二级指标分列第1、第13和第30位。绿色投资指标三级指标中,除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第24名)外,其余4个三级指标均位居全国前5位;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三级指标中,排名差异最大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居全国第1和全国倒数第1;环境治理指标三级指标中,除人均造林面积全国排名第5之外,其余5个三级指标均在全国倒数5名之内。

 

绿色投资指标、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指标、环境治理指标从三个不同纬度度量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青海在这三个方面分居全国前列、中等及末位水平,表明政府着力点的侧重不同,其影响和效果也不同。具体而言,第一,青海省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性投资和支出较多,例如2008年青海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5.38%,仅次于内蒙古和宁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3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这反映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青海省生态战略地位的重视。第二,政府往往只重视资源的一次开发,却忽视了对其二次利用,突出表现为2008年青海的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100%,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9.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这与青海省水资源丰富但是污水处理等相关技术水平较低有关。第三,科技投入不够,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较低。尽管政府资金投入总额较多,但是用于科学研究,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比重较低。2008年青海省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仅为24.02%,位居全国第24位。由于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青海省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工业氮氧化物去除率四个指标排名均为全国倒数。

        以上分析表明,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的领域和环节也是多层面、宽角度的。因此,青海省政府首先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其参与和作用,避免一味强调环保资金投入的局限性,还必须注重投资效果,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另外,必须重视科技在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将其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报道人: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