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雍立军 唐新成 雍严格
摘要:本文首次总结了多年来在野外跟踪观察大熊猫野外饮水的习性特征,认为熊猫一旦出现大量饮水为患病后的行为表现,而不是正常的生活习性,并且应该及时对其施救,进行积极的保护治疗。对有关大熊猫的科普文章和官方宣传网络所述的熊猫“醉水”之说应予纠正,以免受误导性传闻而贻误对患病大熊猫的救治。
关键词:秦岭;大熊猫;饮水行为
A study on drinking behavior of wild giant pandas in Qinling Mountains
Yong Li jon Tang Xin Cheng Yong Yange
Shaanxi Foping N ational N ature Reserve, Foping, Shaanxi 7234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how evidence of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rinking behavior of wild giant pandas by a synthe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s about the drinking behavior of wild ginat panda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e suggest that the behavior of drinking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is a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a giant panda to illness, other than a natural habit. Medical treatments should be given to a giant panda with this type of drinking behavior immediately. Information about drinking behavior also needs to be corrected to prevent the misleading of public knowledge.
Key words: Qinling Mountains;giant panda ;drinking behavior
研究背景:在国内一些出版的有关大熊猫的科普文章和官方的宣传网站上,多处描述了“熊猫醉水”现象:“大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习性。有时,它们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大熊猫就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如同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1。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大熊猫迷人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但笔者通过总结多年参与巡护监测和佛坪保护区科研小组多年跟踪大熊猫观察记录,参与历年来的患病大熊猫救治活动,以及对死亡大熊猫的解剖,认为野外大熊猫一旦出现大量饮水行为极有可能是其患病后的一种特异行为表现,而不是正常的生活习性。对具有该行为的野外大熊猫应该及时进行施救或进行积极的跟踪观察。为了让公众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保护方法,以免受误导性传闻而贻误对患病大熊猫的救治,笔者特将历年来对佛坪保护区境内所观察到的野生大熊猫饮水特征和患病大熊猫的救治资料进行整理,为有效保护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区与材料:
1、研究地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东径107°40′~107°55′、北纬33°33′~33°46′,位于秦岭大熊猫分布中心地带,总面积29240公顷。区内有四条主要河流水系,东河、西河、大城壕河,龙潭河,河流的上部均由密集的支流小溪,靠近秦岭主脊的坡面上均有相当多的出水点和积水洼地,区内丰富的水资源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饮水源。
2、研究材料
2.1保护区历年来的大熊猫野外跟踪观察记录,
2.2历年来大熊猫巡护监测记录中的直观熊猫饮水记录
2.3 历年来抢救患病大熊猫相关记录
3、研究方法
3.1 以每年按季节统计观察到的饮水次数;
3.2按河流、小溪、积水坑,坡面出水点4种水源类型进行统计;
3.3 鉴于大熊猫的饮水量无法进行统计,困此确定以饮水时间做为统计指标,多次的只以最长时间统计。
3.4对历年抢救大熊猫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
研究结果:
1、饮水观察记录集中统计了1991-1994年先后为6只大熊猫佩戴无线电颈圈,跟踪观察其生活习性而记录的饮水数据。以及2003年至2006年期间连续跟踪一对母仔大熊猫所记录的饮水数据。
秦岭大熊猫野外饮水观察记录统计表(表1)
Tabel1 Records for drinking of giant panda in wild QinLing
年代 Year |
季 节(次)Season(frequency) |
水 源 类 型(次)Water Type (frequency) |
平均饮水时间Average duration for drinking |
观察熊猫只数 Number of giant panda | ||||||
春 Spring |
夏 Summer |
秋 Autumn |
冬 Winter |
河流 River |
小溪Rivulet |
集水坑 Puddle |
出水点Spring | |||
1991 |
|
|
|
5 |
1 |
4 |
|
|
2m30s |
2 |
1992 |
6 |
|
2 |
4 |
6 |
5 |
1 |
|
1m40s |
3 |
1993 |
5 |
1 |
1 |
8 |
5 |
8 |
1 |
1 |
2m20s |
4 |
1994 |
8 |
|
|
7 |
7 |
6 |
2 |
|
2m40 |
4 |
2003 |
|
|
|
14 |
3 |
9 |
2 |
|
2m50s |
2 |
2004 |
5 |
|
1 |
9 |
4 |
10 |
1 |
|
2m10s |
3 |
2005 |
4 |
|
|
8 |
3 |
7 |
|
2 |
3m20s |
2 |
2006 |
5 |
|
|
|
|
5 |
|
|
1m30s |
1 |
合计 |
33 |
1 |
4 |
55 |
29 |
54 |
7 |
3 |
2m02s |
21 |
注:分/m,秒/s
Note: minute/m, second/s
2、对历年抢救大熊猫的时间、地点、患病类型、是否耆饮、成活情况 、死亡解剖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佛坪自然保护区救护大熊猫统计表(表2)
Table2 Giant panda rescued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
救治时间 Time for rescuing |
地点 Place |
地貌类型 Geomorphic type |
患病类型 Sick type |
是否嗜饮 Addicted in drinking |
成活情况 Died/Alive |
解剖结果 Anatomical result | ||
河边 Bank |
坡面 Slope |
疾病 Disease |
伤口 Wound | |||||
1983、 |
三官庙 |
1 |
|
+ |
|
+ |
死亡 |
胸、腹腔积水 |
1984.03 |
倒流水 |
1 |
|
+ |
|
+ |
死亡 |
消化道出血 |
1985.3.25 |
大古坪 |
1 |
|
+ |
|
+ |
成活 |
消化道出血 |
1986.3.12 |
大古坪 |
1 |
|
+ |
|
+ |
成活 |
|
1986.4 |
西河 |
1 |
|
+ |
|
|
成活 |
|
1988.3 |
大古坪 |
1 |
|
+ |
|
|
成活 |
|
1992.1 |
三官庙 |
1 |
|
+ |
|
+ |
成活 |
|
1994.6 |
三官庙 |
|
1 |
+ |
|
|
死亡 |
肝肿瘤 |
1995.4 |
沙沟 |
1 |
|
|
+ |
|
成活 |
背部受伤 |
1997.3 |
庙梁子 |
1 |
|
+ |
|
+ |
死亡 |
胸腹腔积水 |
2000.10 |
三官庙 |
1 |
|
+ |
|
+ |
成活 |
|
2000.10 |
三官庙 |
1 |
|
+ |
|
+ |
成活 |
|
2002.11 |
西河 |
1 |
|
+ |
|
+ |
死亡 |
|
2005.3 |
蒸笼场 |
1 |
|
|
+ |
|
死亡 |
|
讨论:
1、从表1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直观到93次熊猫饮水,平均饮水时间为2分钟,没有观察到大熊猫出现所谓的“醉水”的行为。一只健康的熊猫无论是在河边,或是在高山的出水点饮水通常不超过3分钟,大多数只是1至2分钟即可喝够7。然后就进入竹林取食,每天饮水也只是1-2次。如果在春天食竹笋阶段,因为竹笋的含水量高达60%以上3,它们可以一两天不喝一次水。夏季熊猫均从低海拔移动到2200米以上的亚高山地带,一方面它们是以取食秦岭箭竹竹笋为主,竹笋含水量高2,它们不需要补充太多的水,只是偶尔到一些出水点去饮水,但是这些出水点一般存在隐蔽性差,且易受到其它动物干扰,因此熊猫到这里饮水一般也是快饮快离5。
2、从表2可以看出,患病熊猫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历年记载的14例中有13例都在河谷发现,其中更有9例观察到了重复大量饮水的行为。这是因为冬春季节气候寒冷,食物质量较差且营养低等诸多因素造成大熊猫在该季节多引发疾病。根据专家经验,几乎所有生病的或负伤的熊猫都会出现在河谷两侧或农家附近4。患病或受伤熊猫的体能一般都非常瘦弱,行动非常困难,不能和正常健康的熊猫一样爬坡过岭。它们只能选择在河谷平缓地形行走,以节约有限的能量来维持生命3。而根据各种报道中记载的所谓“醉水“的熊猫出现的地点都在河边或水源附近。所以我们推断,熊猫这种反复大量饮水的情况应为患病后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它们患了消化道疾病之后,胃里发烧,咽喉发炎,进食困难4,唯有饮水既能解渴,又能止饿,这也是患病熊猫自我疗病的习性之一,饮水也是排毒,补充体能的对策之一。
3、有关资料中写到:“大熊猫一旦找到水源就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1。事实上这是患病的大熊猫身体极度衰弱无力,已经到了病危的地步。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就会死亡。还有人说:“熊猫喝了很多的水,肚子非常大,肚皮都吊到地上了”1,我们从参加数10次抢救患病大熊猫情况看,它们的大肚皮绝不是因为大量饮水而至肚皮大了,这多是病危大熊猫腹内积水造成的。历年数十例大熊猫尸检记录也显示,许多死亡大熊猫的腹腔内甚至胸腔内都有大量积液,有的积液量可以达到数千毫升,甚至更多。
4、以上事实可以说明,凡是在河边反复饮水或嗜水的熊猫,极有可能为患病或负伤的个体,而不是大熊猫的正常行为。而在已有的诸多报道中,把熊猫“醉水”之说当做熊猫趣闻来传播,其实大多数人是不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将民间传说当做科学特征来阐述,对大众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误导,极有必要进行修正。
保护对策与建议:
1、在冬春季节,要加强熊猫分布区的巡护监测工作,保护管理部门要提前制定好抢救预案。一旦在河边或水源附近发现了行动迟缓,并有连续饮水行为的大熊猫,尽可能就近观察它们的鼻镜是否湿润有光泽,通常患病大熊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鼻镜干燥无光泽,病情严重者鼻孔周围边沿发白干燥4。
2、在发现熊猫的附近寻找他的粪便,观察其粪便结构是否成形,表层的粘液是否正常。正常的粪便成团,数团粪便形状大小一致,表层有薄薄的一层白色透明的粘液,新鲜粪便的粘液表层有光泽。而患病的大熊猫粪便不太成形,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粘液结团且表面发黄或发黒,黒色粪便有时是肠胃出血造成的。
3、一旦发现病伤大熊猫,及时上报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机构或地方政府,使病伤大熊猫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参考文献
1、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网知识问答栏目
http://www.cwca.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22
2、胡锦矗,大熊猫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64~160
3、潘文石,吕植,朱小健,等. 继续生存的机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8
4、冯文和等,大熊猫繁殖与疾病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 299-348
5、雍严格,王宽武,汪铁军. 1994. 佛坪大熊猫的移动特性. 兽类学报, 14(1):9-14.
6、尚玉昌,行为生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0-251
7. Yange Yong ti.Blology and Conservation Giant Panda Migration and Habitat Utilization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 China 1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