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网

首页>>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研究成果

21世纪大熊猫面临的挑战

http://www.ourpanda.com/   发布时间: 2010-07-14 10:16:23   来源:中国熊猫网

摘要 近期不少学者揭示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栖息地持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旅游业兴起导致大量流动人口对栖息地的冲击。然而,我们发现在中国岷山小寨子沟大熊猫保护区,处于栖息地中心地带的尚武村人口却没有增长,甚至一度还出现减少。作者在尚武村进行了连续10年社区环境教育和社区胁迫机理研究,揭示出人口没有增长的一个机理——“拐点效应”;同时论述了创立高等师范—中小学—栖息地青少年及村民“保护大熊猫三级辐射教育系统”,在实现当地人口零增长、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人口压力  旅游业  环境教育  三级辐射系统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目前已经建立了49个,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之一(约200,000ha),区内人口和住户的快速增长(20年间,由2560421个家庭,增长到4260904个家庭,几乎增长一倍),被认为是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1]。九寨沟也是一个大熊猫保护区,面积约为卧龙保护区的1/3,由于近年旅游业取得成功,流动人口爆满,几乎达到200/年,结果2003年几种珍稀野生动物监测数据大熊猫为0[2],而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大熊猫为1[3]。显然,旅游流动人口增加,使保护区从一个闭塞地区变成一个经济开放地区,已经显著影响到大熊猫的生存。多年来,中外专家几乎一致认为,“影响大熊猫生存的关键因素还是人”[4567]。因此,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a栖息地人口持续增长压力;b旅游业流动人口大幅增长所带来的人为干扰;c.长期以来存在的栖息地片段化,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大熊猫生存面临的新挑战。

野生大熊猫所分布的边远山区,绝大多数居住着少数民族,因为只生一个的政策没有对少数民族实施,所以多数大熊猫栖息地维持高出生率(1997年卧龙保护区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小孩)[1]。生的多,但念书少出不去,造成栖息地人口堆积。又因人均土地少,只好向大山索取,导致对大自然胁迫度上升。人口增长压力在大熊猫栖息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试图解决,卧龙保护区在国际组织的资助下,曾经花了一笔资金在山下修建一批住房,试图以免费提供的方式迁移山民,终因思路上脱离当地实际和操作系统困难而未能奏效。

研究地点选在岷山小寨子沟保护区(面积44,384.7ha,北纬31 50`~32 16`,东经103 45`~104 26`)。小寨子沟作为研究点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位于岷山腹地,这里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第二,这里也是联系白羊、雪宝顶、片口3个保护区与宝顶沟保护区之间的大熊猫走廊带,地位十分重要;第三,尚武村刚好包在小寨子沟大熊猫栖息地的中心地带,开展栖息地环境教育有典型意义。

 

 

 

保护大熊猫三级辐射教育系统的诞生

1995年提出“高等师范-中小学教师-栖息地青少年”三级辐射环境教育系统方案,立即得到中国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的立项资助,第二年就被列为国家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合作项目。马建章院士认为,此项研究是国内首创,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并认为只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紧接着,在林业部的部署下,四川省林业厅亲自指导,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川西北保护大熊猫教育研究中心”于199610月在绵阳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三级辐射系统方框图

三级辐射教育系统目标:

从未成年人入手,使栖息地青少年和村民的环境知识、认识、以及行为不断进步,逐步树立生态环境意识;

通过替代经济,帮助村民获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知识和技术,把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新的生产力;

加强学历教育,实现栖息地人口的自然转移,使保护区人口逐步减少或实现有效控制;

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主要目标群体:

Ø 栖息地青少年是环境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在当前农村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下,很难组织集中统一的社区环境教育。保护区人员由于工作任务压力和人手限制,也不可能保证大量的“人户”教育形式。因此社区学校有可能成为环境教育的基地、桥梁和辐射点,孩子首先在学校接受环境教育(活动课),然后通过孩子影响家长和几乎社区每一个家庭。

学校教师,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系统的师范教育,教师的环境意识一旦形成就可以在校内外,长期持续发挥环境教育影响。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村民甚至是乡村的决策者,他们获得的环境知识、树立环境意识和技能,将对今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长期作用。通过学校所产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具有可持续性。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每周开1~3节活动课”的政策已经多年。但许多边远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执行这项政策。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帮助当地学校把活动课开设起来,成为生态环境教育合法而有效的阵地。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可以成为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评价平台,成为师生开展社区生态环境教育的激励机制。

Ø 栖息地社区村民是环境教育的主体

自古以来,村民就是当地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者,他们对自然资源和身边环境的认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栖息地资源的有效保护程度。社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它有着自己的社会结构。由于贫富、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以及文化背景差异,社区居民各自的利益和兴趣,以及对保护区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存在和谐因子、中性因子和胁迫因子。社区教育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依靠和谐因子,团结中性因子,重在转化胁迫因子(往往是社区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不断提高社区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Ø 第三目标群体: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

在保护区周边进行环境教育,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林业、科技、道德等跨学科的社会林业活动。因此,对保护区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因素,许多保护区人员文化素质偏低,胜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社区环境教育效果不十分有效的原因之一 [8]。还有学者提出科学家与村民之间的团队关系,对支撑自然和人类和谐有重要意义[9],说明社区教育专家参与社区教育第一线的指导和实施,将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级辐射系统的特点:

a. 从青少年入手,同时传播到栖息地村民千家万户;

b. 对于生态关键地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贴切有效;

c. 依靠当地人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d. 中国科协与教育部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

e. 与当地保护区密切配合——成为国家保护工作的主要辅助系统;

f. 现实与长远意义——大熊猫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实现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专家评价:

马建章院士:此项研究是国内首创,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已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甑仁德司长(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公众教育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将作为《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的一项工作。

邓祥遂处长(原):做到了政府职能部门想作又难以作到的事。师范教育融入生态环境教育非常好,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

绵阳市教育局郝恂副局长:为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市在青少年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级辐射教育系统的实施

教育活动的优先原则

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必须有课外科技活动设计,社区环境教育的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在经验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下,确定活动应遵循以下优先原则:

● 合法性原则。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可能涉及宗教、民族习俗或制定乡规民约等方面的问题。注重法律依据,把握政策,使活动具有“合法”地位是首要原则。

● 教育的自主性原则。活动具有因地制宜的内容和形式,所针对的目标群体对这一活动关心及参与程度高。

● 示范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能够减轻保护区资源压力和缓解村民与保护区管理冲突的教育活动,往往最能产生明显示范作用。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是指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现实,项目结束后仍可能获得当地政府、社区人群的支持,而且能够比较长期影响当地人行为。

 

三级辐射教育系统实施框架图

栖息地中小学是三级辐射教育系统的主渠道,我们首先在中国野生大熊猫最多的岷山地区,建立了一个有25所学校的小系统。然后连续3年举办了6期“教师环境教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这些学校的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在各自学校开展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10年来各校举办环境保护活动200多项,其中有近百项先后获得市、省、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木皮藏族乡中心小学连续获得系列国家级大奖、联合国地球奖和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还有东辰国际学校一次获得四川省14项奖,其中“箭竹开花,城乡学生手拉手,帮助熊猫度难关”项目,有7000多名学生参加,获得全国一等奖和全国十佳项目。

每个村建立一个“村民学习中心”,每个中心配置一台34英寸彩色电视机和DVD,成为栖息地开展环境教育的好场所,有利于广大村民参与。花椒专业户、养蜂专业户、中药材专业户、旅游协会(23家农家乐业主)等专业户选为村民代表,成为村民学习中心的骨干。村民学习中心在在引进替代经济技术和提高村民环境意识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替代经济发展曲线:(坐标图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有限开展生态旅游:不以野生动物招引游客专题宣传。2003年收入减少的原因在于‘非点’影响。

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采用参与式乡村调查评估法(PRA[10],主因子筛选、归类法,群层次分析法、回归等科学方法,参照了埃利希和霍尔郡1972年提出的环境影响方程和90年代Lester BrownPanela Shaw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标准,在深入研究大熊猫栖息地社区结构,胁迫机理,导出了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影响规律:

I = L C / W Y P 

其中:I—影响指数;L—采猎;C—柴薪;W—文化;Y—环境意识;P—贫富程度。

并应用该方程推算出:尚武村的胁迫因子11.70%;中性因子59.38%;和谐因子28.92%。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依靠和谐因子,团结中性因子,教育转化胁迫因子。

 

“拐点效应”:尚武村位居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地带,全村156户,640人,全部是羌族。根据少数民族不受生1胎限制的政策,每户可以生2个孩子。根据我们调查,近10年村里绝大多数家庭都生2个孩子,而在20年前每个家庭生5个左右孩子的都十分普遍。 

 

生的并不少,但曲线显示村里人口却没有增加,而且一度出现减少。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这些年来已经有150多人自动迁移到城镇生活,否则尚武村的人口早就突破800人了。尚武村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内在规律有三条:

a. “拐点效应”:尚武村念书到高中以上学历人数为38人,除4人外,其余34人现在均离开山村在城镇生活(公务员、教师、商人等),占89.7% 。留在村里的4人,1人任村长、1人开农家乐,1人正准备出去打工,只有1人务农,他们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而属于社区里的和谐因子。因此,我们把达到‘高中学历’的人,大部分自然离开农村,使栖息地人口自动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现象,称为 “拐点效应”,值得关注;

b.另有一大部分人,文化多数是初中、也有小学文化的,因向往城镇生活的观念逐步形成,他们通过打工、婚姻、经商、参军等多种渠道,自然迁移到城镇生活。我们认为,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复杂,但连续10年在栖息地中小学反复进行理想教育、宣传“不要去接父母的2亩地,好好学习,到城市里去生活!”,确实起到重要作用。

c.辐射效应:一个人在城镇安定下来,往往把兄弟姊妹、亲属5~6个人或家庭介绍到城镇生活。

讨论:

1、 “三级辐射教育系统”在尚武村(一个生态关键地区)实施10年: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专家主导作用[8],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保护区紧密合作;从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入手,影响社区几乎每一个家庭;通过“村民学习中心”引进替代经济技术,有效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依靠当地人不断提高保护意识,使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状况不断改善。

2、 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三级辐射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尚武村的研究资料揭示,只有依靠、教育当地人不断提高保护意识,促进栖息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实现大熊猫保护当前与长远的有效路线和策略。

3、 全球人口“城市化”进程与栖息地人口压力问题:在近一个历史时期,全球、包括中国‘人口城市化’现象,已经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趋势。然而,许多大熊猫栖息地土地只有0.7~0.8/人,已经承担不起村民生存的需求,人与野生动物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矛盾,正在成为大熊猫、以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比较大的难题。

4、“拐点效应”与“教育移民”:如何实现大熊猫栖息地人口的有效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第一、短时间内中国少数民族允许生2~3/户的政策不会改变,加之山区教育落后,人出不去,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对大熊猫及生境的压力增加;第二、短期内让国家拿出大笔资金实施生态移民几乎不可能。

那么,按照尚武村出现“拐点效应”的规律,通过支持、鼓励山区孩子读到高中,实现栖息地人口自然扩散到城镇谋生,从而有效控制,零增长、或负增长。面对中国为数不多的49个大熊猫栖息地,这种“教育移民”的思路清晰,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三级辐射教育系统,在大熊猫栖息地尚武村已经连续实施10年,在栖息地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影响机制的研究中,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系统”也处在逐步完善之中。通过本次大会交流,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保护生物学界提供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