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会长 杨水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拖乌山下、大渡河畔举行大渡河流域大熊猫生态文化战略研究座谈会。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参加论坛,我谨代表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会议上,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热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那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党章,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再概括和再升华。我们欣喜的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以大熊猫为主体的生态与文化研究会,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同时深感责任艰巨,使命光荣。
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熊猫种群逐渐增多,以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夹金山为标志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贵,进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在历史机遇面前,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自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一个省级学会落户雅安,落户省会以外的市级城市,这在四川省是很少见的事。要把研究会办好办活,办出影响力,除了领导重视,我们自身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鼎力支持。选择在宝兴县成立研究会,并举办首届大熊猫高峰论坛,是因为宝兴县是首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命名地和模式标本产地,世界大熊猫文化也在这里起源。饮水思源,所以我们选择了宝兴。第二届大熊猫高峰论坛在南充举行,是因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对于大熊猫研究独树一帜,有“大熊猫大学”的美誉,在国内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我们选择在石棉举行大渡河流域大熊猫生态与文化战略研究座谈会,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4月,全球首只异地放归大熊猫“泸欣”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重归大自然。今年9月,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出生的大熊猫“淘淘”又在栗子坪回归山林。为什么一只又一只的大熊猫在这里放归?因为这里是大熊猫南北交流的走廊。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小相岭山系,由于动物猎杀、森林采伐等历史原因,致使该地区现存野生大熊猫数量少,早在上世纪30年代,曾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就在这里猎杀过一只成年大熊猫。这里的大熊猫种群灭绝风险高,急需复壮。另外,该保护区具有良好的大熊猫栖息地和较高的环境容纳量。
人类科学认识大熊猫,始于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发现大熊猫,并把它介绍给了世界。从那时算起,到现在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个从远古走来、比人类历史还要悠久的物种来说,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有很多未解之谜期待我们去研究。
追溯过去,探寻未来。大熊猫的过去,让我们着迷,大熊猫的未来,更是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这次在石棉县举行大渡河流域大熊猫生态与文化战略研究座谈会,主题就是大渡河流域大熊猫的生态与文化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以同样的方式,以流域或山系进行大熊猫研究专题会议,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就有可能将野生大熊猫栖息的川陕甘大熊猫走廊带考证完成,最终会形成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与文化研究成果。从而让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有为“有位”。
十八大为美丽中国描绘了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生态”,二是“文化”,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研究的领域扩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身上的使命更大了。这无疑给我们研究会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借十八大的强劲东风,做好我们研究会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祝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