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发情期外,大熊猫不会群居。一大一小当然是母子。
幼仔在两岁以下,一岁以上,应是2008年春受孕,9月前后出生。
地震后,在唐家河野外遇见大熊猫的概率之高令人吃惊。
凭什么判定亚成体大熊猫是“5·12”特大地震后出生的?这意味着什么?3月22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杰和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谌利民。
生物学常识表明大熊猫是震后所生
“在这次课题研究前,你到过唐家河吗?”记者问。
“我与唐家河是很有缘的。”在电话中胡杰说,“我的专业是野生动物研究,除给学生授课以外,我会经常到野外作实地调查。像唐家河这样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家园’,我当然经常光顾了。”
“凭什么说,1月7日发现的两只大熊猫是母子关系呢?”记者问。
“是大熊猫的生物学习性告诉我们的。”胡杰说,大熊猫是独栖动物,除每年3至5月的发情期外,大熊猫都不会群居。他们拍摄到的大熊猫,体重约30公斤,与体重85-125公斤的成年大熊猫相比,显然是幼仔,而1月份又不是熊猫发情季节,所发现的两只大熊猫当然就是母子关系了。
“大熊猫的生物学习性还告诉我们,两岁以下幼仔是不离开母亲的。”胡杰进一步告诉记者,“既然它和母亲在一起,当然就可判定它是两岁以下。由于大熊猫发情期为每年3至5月,孕期5个月,我们按某年4月雌熊猫怀孕算,应在9月前后出生。从个体大小看,我们发现的大熊猫应在一岁以上,具体出生日期大约在2008年9月前后。”
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影响不大
大熊猫母子的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唐家河本就是大熊猫的栖息地,野外发现大熊猫为何令人吃惊呢?
谌利民告诉记者,地震后,唐家河大熊猫野外遇见率之高令人吃惊。在这之前,2008年10月28日下午,唐家河保护区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一行6人在青溪镇阴平村大堰上附近发现河对岸有一只大熊猫。
“人与大熊猫野外遇见率提高又能说明什么呢?”记者追问。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个别大熊猫在地震后,重新选择栖息地。现在,在海拔2200米以下时常发现大熊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该保护区北与甘肃文县境内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接青川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西与绵阳市的平武县毗邻,也许是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大熊猫迁徙过来了。”谌利民告诉记者,总之,从人与大熊猫野外遇见率提高和见到震后出生的大熊猫这两个现象来分析说明,“5·12”特大地震对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